便捷通道: 注册 登录>>> 投稿发布>>> 在线搜索

           今日油价 | 降水分布 | 在线地图 | 卫星云图 | 台风预报 | TAG标签

当前位置:咕唧天气网 > 天气生活 > 剑为什么被称为短兵之祖 被称作百兵之胆的是哪种兵器

剑为什么被称为短兵之祖 被称作百兵之胆的是哪种兵器

作者:admin  发布:2024-05-21 00:25:22   咕唧天气网   网址:http://www.gjzdj.com/shenghuo/135963.html

导读:在古代,我们去打仗或者出门在外,都是需要佩剑的,因为这是我们的武器,也是最常用的武器之一,但是剑也有称呼,那么你知道剑为什么被称为短兵之祖吗?被称作百兵之胆的是哪种兵器呢?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。

剑为什么被称为短兵之祖 被称作百兵之胆的是哪种兵器

剑为什么被称为“短兵之祖”

据史料记载,剑产生于黄帝时代。《黄帝本纪》云:“帝采首山之铜铸剑,以天文古字铭之;又据管子地数篇云: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,蚩尤受而制之,以为剑铠。”黄帝与蚩尤都曾经以剑为军队的主要兵器。

黄帝东周时期,铸造的剑大多是青铜剑,青铜剑的剑身较短,形状与柳叶相似,制作工艺比较粗糙。春秋时期,青铜剑的制造工艺达到鼎盛时期,可以量身订制青铜剑,并且有了一套系统的铸剑方法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云:“周官桃氏为剑,腊广二寸有半,两从半之,以其腊广为之。茎圆长倍之。中其茎,役其后,身甚五其茎,重九锵(周礼六两半为一锵),谓之上制,上士服之。身长四其茎,重七锵,谓之中制,中士服之。身长三其茎,重五锵,下士服之。”又《考古记》云:“剑,古器名,两刃而有脊,自背至刃,谓之腊,或谓之锷(古代剑身称作“锷”)。背刃以下,与柄分隔青,谓之首(剑盘),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(剑柄),茎端旋环曰铎。”可见当时的铸剑水平已经相当成熟,剑柄、剑身都可以因人所需而量身铸造,而且剑的形状也可以任意打造。当时吴越两国的铸剑技术较为先进,并且把剑身加长,广泛配发给军队使用。有“天下第一剑”之称的越王勾践剑就形成于这个时期,此剑长55.7厘米,宽4.6厘米,剑柄长达8.4厘米,剑重875克,剑身布满了分布规则的菱形暗格纹路,剑身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“越王勾践,自作用剑”。

战国晚期,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的广泛使用,青铜剑逐渐走向了没落。等到西汉以后,铁制兵器已经彻底取代了青铜兵器,青铜剑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。剑这种兵器,不仅是古代战争的主要兵器,而且在众多兵器当中,剑的出世最为古远,而且经久不衰,故被后人冠以“短兵之祖”的美称。

剑为什么被称为短兵之祖 被称作百兵之胆的是哪种兵器

兵器

被称作“百兵之胆”的是哪种兵器

《孙子兵法》中说:“刀者,百兵之胆也,其精为麒麟。军中以刀为主要武器,其意也在与此。”作为古代的十八般兵器之一,刀的使用由来已久。早在原始社会时期,古人们就用兽骨、石头等质地坚硬的东西磨制成形状各异的刀,以便生产采集和捕猎鸟兽,不仅可以作为劳动工具,还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随身携带。

作为我国最早发现的青铜兵器,铜刀的出现拉开了刀的发展序幕。商朝产生的青铜刀,刀身较宽,刀尖形状多为上翘,人们主要用来屠宰牲畜、削砍器物和防身自卫,并未正式用于战场。到了周朝时期,人们注重佩剑,不喜欢佩刀。当时的青铜刀质地较脆,缺乏韧性,而且与当时的铜剑相比,做工粗糙、体形笨拙,大不如青铜剑锋利精巧、方便实用。秦朝钢铁冶炼兴起之后,刀的制作水平才得以改善,不仅加长了刀身,而且还有了佩刀与战刀之分。当时的战争中,战车早已退出了战场,骑兵取而代之成了作战主力,有劈砍挥杀优势的钢刀被大量使用。

唐朝时期,“灌钢法”代替了百炼法,使钢刀的质地更加锋利坚韧。而且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,把刀分为横刀、鄣刀、仪刀三种。横刀是军队专配战刀;鄣刀是为官吏佩刀;仪刀是皇朝禁卫军的武器。明朝时,“腰刀”成了军队的主要武器。腰刀刀身狭长,呈弯曲状,刀刃结合倭刀的特点予以加长,大大增加了刀的劈杀力。清朝时期,刀的种类更为繁多,其中被战场广泛使用的是双手带刀和腰刀。当时的腰刀身长三尺二寸,柄长三寸,方便骑兵作战。双手带刀柄长一尺五寸,可以两手攥握,刀刃宽大厚重,在近身交战时,一刀可斩断敌首或四肢。

结语:以上整理的“剑为什么被称为短兵之祖,被称作百兵之胆的是哪种兵器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

声明提示:本文由用户注册发布,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观点,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其内容未经证实,对本文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仅供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辨别。如因内容侵权或其他问题,需删除请联系,将尽快处理。

相关查询:北京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上海天气预报15天广州国际机场天气卫星云图天气预报天气预报降水分布

  • 上一篇:暴雨橙色预警继续!广西东北部等地局
  • 下一篇:最后一页

天气预报 - 天气预报一周,15天天气查询 手机版 联系我们 投稿发布
温馨提示: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,仅供参考! 本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及网友投稿发布,如有侵权,请联系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10-2024 gjzdj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75789号